不要由興趣的角度去思考,而是由人生願景的角度思考

這一集再次清楚地剖析以興趣為基礎、以喜歡不喜歡為基礎來思考,那是一種什麼樣的情形。

以興趣為導向的教養迷思與成本

有一種想法是,我要在孩子還小的時候讓他什麼都嘗試,然後讓他找到自己的興趣,然後我就在這件事上好好栽培他……我以前也曾經這麼想過,所以在孩子學齡前、小學階段,很願意安排孩子去參加各式各樣的體驗活動,在這裡花了很多錢、花了很多時間,卻沒有為這些體驗加上語言,形成他的認知,所以後來再聊起來的時候,孩子常常都是毫無印象、完全空白的。

以前我以為這是正常的,因為孩子年紀小,當然容易忘記。然後我就安慰自己,妳帶孩子經歷的,他潛意識裡一定都記得,這些都能成為他未來的養分……我現在才知道,因為我從來就沒有把這些看見的聽見的走過的做過的形成語言,當然什麼都沒有留下。就像我自己去故宮,我看過了那麼多藏品、聽過了語音導覽,就算數了嗎?當我走出故宮,我腦海裡也是什麼都沒有留下啊!

這種「先找到興趣,然後好好栽培」的想法,如果遇到一個什麼都喜歡、什麼都好奇、什麼都想學學看的孩子,會發生什麼事呢?我曾經在這件事情上很焦慮,因為我永遠不知道孩子這一次找到的興趣是不是「真的」……所謂的「真的」,就是我到底是不是可以砸資源在這件事情上「栽培」他。我有一個下意識的想像:如果這真的是孩子的興趣,他就自然能經歷那個枯燥的、大量的、重複的練習過程,最後達到一個成績。如果是這樣的劇本,我當然就很願意砸資源,但是如果不是這樣的劇本,我會就對孩子生氣:「這個半途而廢的傢伙!」、「花了這麼多都浪費了!」

如果我真的生氣出來也就罷了,偏偏我還會跟自己說,這些都是教養路上的成本,沒有嘗試過孩子怎麼知道自己喜歡不喜歡……所以我的生氣都悶在裡面,不說出來。孩子其實搞不太清楚媽媽到底發生什麼,只知道跟媽媽說我想學什麼、我不想要學什麼了,媽媽好像都很嚴肅、不太開心,但是嘴巴上又都會說好。我從來沒有解釋過自己的思路讓孩子明白,因為我自己之前也沒有這麼明白把自己在這件事上的思路整理過,所以我就一直生悶氣、孩子就一直看著媽媽臉色又不敢問,整個就是一團糊塗帳……這麼多年,在這一團糊塗帳上,付出了高額的成本。

所以,想清楚,是最便宜的。

 

不要由興趣的角度去思考,而是由人生願景的角度思考 @The Songs of Elva

 

小時候喜歡汪汪隊,現在不喜歡了;以前喜歡艾莎,現在不喜歡了;以前喜歡巧虎,現在不喜歡了。我的語言幾乎都只有「你喜歡嗎?」拎的是當下此刻的感受,孩子很少聽到我說「以前……現在……」這種拎出變化的句子。

沒有語言,就沒有意識。這樣的句子在我嘴裡沒有辦法講熟講自然,表示我自己也很少這樣想。

 


 

在此之前,我沒有想過興趣是可以主動迭代的。

推翻既有思維、重新學一組新思路,人們現在此刻是一直活在這個狀態裡面的,不是三個月半年,是「一直」。那為什麼我不直接去活出這個狀態?我不帶著孩子一起直接去活出這個狀態?主動讓自己ON在最前緣,不斷迭代,當然就會有變化非常快速的、當下的喜歡。

去體驗那個變化、習慣那個變化、迎接那個變化,就像衝浪者迎向下一道浪。

這麼活,成本很高。但是不這麼活,成本更高。

 


 

把興趣當成工作,還是工作歸工作、興趣歸興趣?

我發現我過去在想這件事情,其實還是在一個「喜歡不喜歡」的框架裡面去思考。把興趣當成工作,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情,又能賺到錢,這不是最棒的事情嗎?但是,把興趣當成工作,壓力一來,本來喜歡的,就一點也不讓人享受了。工作歸工作、興趣歸興趣,能夠保持住自己純粹的喜歡,但是人生苦短,讓自己一天中的八小時都在做不喜歡的事情,這又是何苦來哉。

只要繞在「喜歡不喜歡」的框架裡面去思考,這就是個迴圈。

但是如果跳出這個迴圈來看,拉出金錢主線來之後,有什麼興趣養不起呢?這根本就不是喜歡不喜歡這個層次的問題。

跳出迴圈來看,才發現原來迴圈裡的成本這麼高。

 


 

不需要工作的未來

我聽別人說過人以後不需要工作,以及全民基本收入的事情,但一直到這次才聽懂了。當工作都由機器人處理完畢,人們沒有工作了、沒有收入了,政府為了維持社會秩序,只好發錢給人,讓人去消費。

 

不要由興趣的角度去思考,而是由人生願景的角度思考 @The Songs of Elva

 

這個是站在政府角度,它必須得這麼做,那但是在這當中的個體呢?一個人在這當中,他又該怎麼生活?如果這是可預見的未來,人真正需要的是什麼?

失去生活重心是一個不容易過的檻,以現在的社會來說,像是工作了數十年的人要面對退休、照顧孩子長大的全職媽媽要面對空窗期、長期照顧年邁父母的女兒要面對父母離開之後自己的人生。大家都會跟他們說,這樣不好嗎,你辛苦那麼久,現在終於可以放下重擔了。可是他們要面對的是整個生活要重建、整個自我要重建,他們之前並沒有機會或沒有選擇去讓自己有笑的能力、探索生命的能力、到處去體驗、讓自己開心的能力,到了這一刻,真的會很迷茫、很辛苦。

 

不要由興趣的角度去思考,而是由人生願景的角度思考 @The Songs of Elva

 

如果還是抱著知識的思維模式、能力的思維模式,這樣悶著頭一直努力一直努力,失去快樂起來的能力,付出這麼多之後,還要經歷一場毀滅與重建,真的代價太大了!我自己在這樣的思維模式裡,下意識把什麼事情都任務化、工作化,家務也是這樣、出去旅遊也是這樣、孩子的學校作業也是這樣,整個人緊緊張張硬梆梆……以前不覺得這樣的思維模式有什麼問題,真的太下意識、太理所當然了,尤其我又在這個思維模式裡,從年紀很小就獲得很大的既得利益,一路到大,更不會想到,啊,要轉了、要變了、要放棄了。

可是現在看起來,我在人生的下半場,真的想要去活出意義的思維模式。現在想想,奇怪,過去四十年那樣活,怎麼沒有活膩啊(笑)

 

 

 

 

按讚加入粉絲團

延伸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