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同的教育模式有不同的立場

教育的底層邏輯,至少有三種:知識觀、能力觀、意義觀。

《王麗芳的個人觀點》中的這一集 不同的教育模式有不同的立場
一次把三種教育觀講完了。

 

不同的教育模式有不同的立場 @The Songs of Elva

我自己的內在語言,有很多「怎麼」開頭的句子。
怎麼這個也錯?怎麼連這個都不行?這樣怎麼可以?
怎麼這個分數?怎麼這樣寫?怎麼這個態度?題目不是有問這個嗎,怎麼沒寫?

之前沒有那麼清楚,現在可以理解自己為什麼會有這麼多、這麼根深柢固的句子了。
因為我看待學習的底層邏輯是知識觀。
我不能接受「學了怎麼不會」、「上了課怎麼不會」、「老師教了怎麼不會」、「考試考了怎麼沒寫對」。

可是,這件事情如此荒謬。
我自己在生命的此刻,也不是學了就會、上了課就懂、老師教了就會、考試考了就能對。
我此刻試著帶領自己在學的,也不是這樣的事情了。
但是有一個部分的思維,彷彿冰凍在那一刻。中學時期的考試,是一種身體記憶,仍然時時被激發,揮之不去。

 

不同的教育模式有不同的立場 @The Songs of Elva

身為家長,我可以選擇在陪孩子學音樂的過程中,從「知識」的角度來陪,還是「能力」的角度來陪。

如果是前者,我猜想可能語言就會是「快點去練!」「這一首練好了沒?」「今天的…分鐘練完了沒?」

如果是想著「練出音樂的耳朵」來陪孩子一起學音樂,我猜想掛在嘴邊的話會完全不同。我現在可以理解,為什麼有些人、有些國際學校會讓十幾歲的孩子進入音樂創作了。

音樂創作可以讓人在實做裡直接體會什麼叫做節拍、什麼叫做旋律、什麼叫做音色,可以去變化、去發現、去玩,以及最重要的,去表達。

有一天,心裡想念的時候、心裡難受的時候,有能力用音樂來訴說。
在其他集裡,麗芳提到與音樂相關的思維,其實讓孩子學音樂,就是為了這一刻。
帶著這個定標去學音樂,會完全不同。

 

不同的教育模式有不同的立場 @The Songs of Elva

一堂自然課,以知識觀為基礎發展出來的課程安排,和以能力觀為基礎發展出來的課程安排,也是截然不同的。

不同的底層邏輯,帶來不同的思考路徑,而不管是哪一條路徑,走久了,就變成下意識。我比較熟悉的,是上面那條路徑。熟悉會帶來安全感。

但是所謂人生的執行力,其實指的比較像是下面這條路徑。

下面這條路徑比較好玩,而且下面這條路徑通向結果。

上面那條路徑會有很多自我滿足感,但是那條路是迴圈,並不是通向結果的路。

 

不同的教育模式有不同的立場 @The Songs of Elva

而第三種思維模式,是意義的思維模式。

以木工課為例,為什麼要上木工課?木工課裡最重要的是什麼?
若一個人內建意義的思維模式,他會說,最重要的是創作的意義。

在創作的過程,他就已經獲得樂趣了。而這不就是我們一直想要的內在動機嗎?

 

 

不同的教育模式有不同的立場 @The Songs of Elva

很多厲害的人在自傳裡常常會提到,讀歷史對他很有幫助。這是第一次我聽到有人幫大家這麼清楚的區分出來不同的「讀歷史」。

同樣一本歷史書、同樣一套歷史課程,我去讀、我去學,我在啟動的,大部分還是知識思維系統。是一種比較漫無目的的、一邊讀一邊蒐集知識點,但是蒐集了這些知識點也不知道是要用來做什麼。一種「我知道喔~」的優越感,是在這個層次容易會有的一種現象。

同樣一本歷史書、同樣一套歷史課程,我能不能在翻開書之前、開始聽課之前,先啟動我的能力思維系統,帶著這樣的意識、這樣去讀?人類的一生,會遇到的難題並沒有那麼多種,我曾經遇過的、我現在正遇到的、我將來可能/ 一定會遇到的,基本上都有其他人經歷過了,而且他們不僅經歷過,還留下紀錄,說明他們當時遇到的是什麼狀況、他們怎麼解決。用這樣的角度去讀歷史、讀書、聽課,是完全不同的一回事了吧。

而同樣一本歷史書、同樣一套歷史課程,我能不能帶著意義的思維系統去研究,直到理解這一切發生之必然?這帶來的會是看懂之後的通透。

 

不同的教育模式有不同的立場 @The Songs of Elva

這一集講的很直接,學知識的背後目的並不是考高分,而是有能力判斷是非。而我發現,在這裡說的「有能力判斷是非」並不是要誠實、不可以作弊、不可以欺負別人、要有禮貌、要準時交作業……這種是非。這裡說的是非是人生的坑……創業、投資、伴侶、朋友、倒債、作保、詐騙、人頭、綠茶、背刺、背鍋……這種是非。

要能夠避開這些人生大坑,確實需要懂很多很多。我想,這個就是所謂的「有sense」,或者是說,有一種敏感度。

「欸真的啦,保證你賺15%,不要告訴別人喔!」
「你是我兄弟欸,我怎麼會害你!」

因為心知肚明,所以可以笑笑閃過。
知道愈多,看的愈明白,愈能在某些時刻做出更直接的選擇。
繞過坑,直接拿到結果的選擇。

 

 

 

按讚加入粉絲團

延伸閱讀